教學評量 | 教學經營

越讀 ‧ 悅讀─國中英語閱讀能力分階段養成,自信面對素養導向會考

  • 發表:2021/03/31
  • 更新:2021/04/06
  • 842

我們常遇到一個問題:老師明明很認真教學,學生也很認真學習,但會考結果卻沒反映出師生共同努力的成效。
有沒有可能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比重、策略、方向出了問題?
過去的基測,現在的會考,甚至108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題型,20年來,充分揭示「語用」的語言學習趨勢,和「培養思考力」的時代趨勢。
如果老師沒有嗅到這樣的趨勢,甚至經歷基測時代的年輕老師,若仍只著重文法翻譯教學,師生面對會考題型,都會同感挫折,對108新課綱素養導向題型更感焦慮。
因此,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下,國中三年的閱讀教學進程,有必要掌握方向,長期規劃。

一、調整教學比重,區分精讀與略讀
     
很多老師傳承以往中學老師的教學經驗,習慣以文法翻譯講述教學。這個教學法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出在「不足」――語言學習不該只有單字文法,更包含語言應用、語境、和背後的思想文化等。另一方面,不管任何語言,我們可以界定它都是一種用來認識世界的生活工具。也就是說,我們利用英語瞭解世界上很多的事,就像我們用中文去瞭解天文地理、歷史文化、科技經濟等各領域知識是一樣的道理。因此,語言學習的教科書,不論中英文,文本都會涵括多元題材。只是很可惜,當初九年一貫開放審定版教科書後,備受期待的多元樣貌,卻因很多老師仍著重在單字文法教學,失去語言教學的目標。即使實施多年的基測會考,閱讀理解佔六成以上配分,揭示了「語用」和「閱讀思考力」的重要性,但老師還是把絕大部分心力放在單字文法的繁瑣細節,甚少投注在最花心力的閱讀能力訓練上。108課綱實施後,教科書呈現的樣貌已大幅更改,「素養導向」前提下,課本除了過往既有的內容,還要指導學習策略、重大議題討論、任務導向教學活動…。雪上加霜的是,國中英語教學時數少一節(暫時不提外掛一節彈性課程),英語教學似乎成了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

「教學時數不足」是英語教師共通的困境。然而,就算有再多的時數,如果教學方法與方向不變,孩子仍停在基礎的單字文法的機械化反覆練習,沒有指導閱讀理解的思考層次,更不利面對會考素養導向的題型。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適當配置教學內容與進度就顯得格外重要。

筆者建議,老師們可以在領域共同備課時,討論段考分配比重,決定哪些課文內容進行「精讀」與「略讀」。基本上,除非是特殊議題,需要多介紹背景知識,學生只要能理解單字字意,就能理解文本內容主旨大意(會考閱讀題組的主要題型)即可。對較深難的文法,加重句型練習;文法較簡單的單元,重點講解,不需每課逐字解釋,就有機會空出教學時間了。
以下提出幾點個人在教學或課室的經營技巧供參。

TIP 1:預習很重要! 
請學生回家預習,上課時,先檢查學生做的筆記,我再來講述。多年來,學生反應,有預習,比較能清楚課本和老師上課的內容。這樣上課也很省時。如果學生的課本空白甚多,或全班多人沒有寫預習筆記,我會停頓5-10分鐘,給全班先做筆記整理,再來講述。乍看之下,浪費了5-10分鐘,實則上課比較有效率。
在規定預習時,可以先告訴學生要看的重點。例如:今天上的文法句型,請在Reading和Dialogue文本裡找出來,用螢光筆畫出來。學生不但複習今天的文法,更可理解課文和句型應用。
[延伸閱讀:「翻轉教學」到「翻轉學習」,說穿了,從「預習」的功夫開始]

TIP 2:減輕學習焦慮:文法重點講,先基礎,再深入。先理解,再練習。 
我上文法都會先構思故事情境,讓學生理解文法的使用時機,再來談文法結構,邏輯概念清楚,再來做課本練習題[延伸閱讀:Sorry…今天的被動態教學有點那個呦 ]。概念清楚,就不需要做大量的、機械性的反覆練習或句型練習卷(這樣也倒盡學生胃口,失去學習動力)。我都帶學生做課本的基礎練習題,視學生能力,再來談更細節或深一點的內容。如果有必要,立刻出三題翻譯,牛刀小試,學生可翻課本講義參考,老師行間巡視指導。允許學生開書參考,可減輕學生的學習焦慮,也同時讓學生邊看邊反芻老師剛剛上課的內容。八、九年級再給一、兩則基測會考題演練。一步步由淺入深,由理解到應用,讓學生逐步面對會考。
 
▲上過去完成式,利用時間軸理解過去完成式使用時機,再用基測會考經典代表題做綜合演練。將文法應用到閱讀裡。
 

TIP 3:善用科技,機械反覆練習交給學習系統,老師處理大腦思考。
善用Google Classroom、雲端硬碟等功能
▲善用Google Classroom、雲端硬碟等功能

我習慣把教學進度、備課用書、習作解答、講義筆記、考卷解答筆記…等掃描檔放雲端,供學生預習複習用。早期我會把備課用書、習作解答編輯整併成B4一或兩張雙面印給學生。後來學校為每個學生建立email帳號,利用Google Classroom可以有效管理許多教學事務,就不再列印備課用書講義了。
要善用書商提供的電子書光碟,包含課文講解、我在考卷講義上寫的筆記掃描後投影(手機下載Adobe Scan就可掃描),學生可以跟著我講述的內容記筆記,減少板書時間。因有要求學生預習,上課重點提示,教學效能就提高了。
識字量是閱讀流暢的關鍵,雖然拼讀很重要,但對於落後程度的孩子,不要逼著每個單字的字母都要拼對。只要能認字,知道字義就能閱讀,知道聲音就能增加音感語感,促進英語聽力,也間接幫助閱讀能力。因此,利用學習應用程式(apps,例如:Quizlet)或學習平台(例如:Cool English)讓學生練習認字或拼字,不僅有趣,學習成效也佳。
提升上課效能後,老師就有多餘的時間進行機器做不到的事:閱讀指導。

 

二、瞭解學生的程度,提供適合的教學進程
我任教的學校位在台北市的菁華區,班內學生程度呈極度雙峰,極度挑戰老師的教學規劃。新生入學時,英語程度優的孩子已會閱讀長篇青少年英語小說(Harry Potter對他們而言是小case),然而一班(約 30 人)也有 3-6 名孩子無法認得或依序說寫出 26 個字母。我現在任教的某班更是破記錄的,新生入學,全班23人(含特殊生),1個語文資優跳級生、2個英語資優生,也有10個學生無法順利依序寫出26個英語字母或簡易的單字拼讀。全國在社經條件不利地區,全班幾乎不識26個字母的狀況比比皆是。即使用同一本教科書,由於教學環境差異大,教學規劃也要因應調整。

 
TIP1:不同程度的孩子,閱讀教學的實施進度也不一樣

  1. 學生普遍程度佳的班級,教師可減少課本細節講述,及早進行技巧閱讀訓練(指導閱讀策略),提升到擴展閱讀(多元題材的文本)。國中三年訓練下來,程度好的孩子不只可以應付會考,更因大量閱讀而順利銜接高中沒有教材範圍、需要大量且多元閱讀的學習模式。
  2. 待加強學生多的班級,教師應減少文法講述,守住學生的單字辨識能力。多利用簡單有趣的文本,引導孩子識字拼讀,帶出閱讀的樂趣,力求「看懂簡易的文章」。
  3. 雙峰現象極大的班級,可實施分組教學或分組合作學習。教師提供不同難度的文本,要求的能力標準也因人而異,讓每個孩子各有追求的目標。

TIP 2:利用基測會考題,系統進展閱讀策略教學
九年一貫以前,我利用報章雜誌編成講義,訓練學生閱讀策略,但學生認為和課本考試無關,不太理會。等到聯考,特別是90年第1次基測,原本段考平均落後全校的任課班竟然大翻盤,英語成績優異,學生才相信我教的閱讀策略是有用的,之後基測/會考題本累積越來越多,就全改用基測/會考試題,偶爾穿插我出過的段考題來應對閱讀策略。我參考國外的閱讀策略理論與教師實務應用,整理成一系列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從七年級開始,搭配課本主題或文法結構教學。到九年級,學生就能適應長篇閱讀。[延伸閱讀:我的課本教學延伸之一──搭配基測會考題]

▲我參考國外的閱讀策略,整理成一系列閱讀策略教學課程。搭配課本主題、文法結構、基測/會考試題來應對閱讀策略教學。

 

三、瞭解閱讀評量趨勢,擴大閱讀形式,提升閱讀思考力
很多老師對「素養導向評量」陌生,甚至誤會素養導向評量題目很難、文章很長──這只能說對了一半。如果了解國際幾個重要的評量趨勢,其實從過往的基測/會考題就可以看到一些脈絡[延伸閱讀;素養導向試題,不是刁鑽,而是提升閱讀思考力 ]。目前跟閱讀有關的國際大型評量,最重要的有兩個:PIRLS和PISA。PIRLS測驗10歲學童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在此暫且不談數位閱讀);PISA是15歲學生的基本素養程度,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的基本素養,每隔三年輪流測驗一個領域。測驗架構和試題樣本都可以在國際評比辦公室下載參考。如果老師能掌握測驗架構,就不需過度驚惶。
PIRLS的文本以故事體、說明文為主。根據其評量架構,老師可以掌握閱讀的四個歷程:直接提取、直接推論、詮釋整合、比較評估。根據這四個歷程來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步步提升到統整思辨的高階思考。

PIRLS測驗架構  (2021),取自:https://timssandpirls.bc.edu/

  1. 直接提取:直接在文本上找到答案(例:文章中出現的人事時地物)
  2. 直接推論:根據上下文,推斷出訊息間的關係(例:推測主角的目的、事件因果等)
  3. 詮釋整合:運用已知的知識或經驗,深入理解,整合文章的重要內容等(例:主旨大意、推測主角的語氣和態度等)
  4. 比較評估:連結其他文本之比較分析、評述作者寫作手法或目的等(例如:這篇文章的情節安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

PISA的文本形式多元,主要有兩大類:連續性文本(continuous text)和非連續性文本(non-continuous text)。

  1. 連續性文本有描寫文(description)、說明文(exposition)、記敘文(narration)、論說文(argumentation)、指南(instruction)或紀錄(transaction)。
  2. 非連續性文本有:圖表、地圖、廣告、目錄、標誌索引、表單…等(lists, tables, graphs, diagrams, advertisements, schedules, catalogues, indices and forms)
  3. 上述兩大類也可以合併一起呈現(mixed texts,混合文本),或多元文本呈現(multiple texts,例如:旅遊行程+地圖+網頁旅遊景點介紹)。

而PISA和PIRLS的閱讀歷程重疊,以下截取2018年PISA閱讀評量架構供參:

▲2018年PISA閱讀素養評量,閱讀歷程架構(取自OECD,PISA 2018 Reading Framework
 

從上述閱讀評量結構的分析可知,從基測時代就已有素養題型的影子,會考更處處可見,即使110年參加大學學測和國中教育會考的應屆畢業生屬於末代舊課綱的學習架構,但老師在多年聽聞素養導向題型的宣導,並長期關注會考題型趨勢的話,可以及早準備閱讀教學發展。
我要提醒的一件事,就是「科普閱讀」(popular science reading)。這是人文學科老師的弱項。像這類跨領域、混合/多元文本呈現方式,讓擅長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文科老師望之卻步。培養孩子多元閱讀,老師自己也要大量閱讀,更要多和其他領域老師請教,讓自己的知識範疇擴展,或請專家教師協助指導或共備,成為堅實的教學後盾。

 

四、規劃長期的閱讀教學進程
培養閱讀,是要長期規劃和實踐的。如果國中三年都同一個老師教,就可以依進程發展。如果學校教師配置無法一貫帶完三年,建議學校教學研究會可以擬定一套學習進程,無論誰接手,都可以接續指導。而108新課綱的英語教科書都在適當課次配合課文文本指導閱讀策略,幫助老師學生系統化學習,老師不但要善加利用指導,最好再搭配會考考古題,讓學生可以及早適應。
以下是我在七年級新生入學就規劃三年的教學歷程:

★ 七年級上學期:預備期
加強單字拼讀辨識能力,盡量把程度落後的孩子帶上來。同時,挑選教科書中簡易的閱讀測驗來加強單字學習與閱讀理解。有時會利用圖文並茂、趣味簡易的課外文本(50字左右),進行「預測」、「推論」、「提問」策略的訓練,促進全班共同腦力激盪。即使程度落後的孩子,也有機會參與討論及思考(很多英語程度落後的孩子,其實思考力很好)。我要再次強調,不要逐字逐句解釋翻譯文本(不改掉這個「壞習慣」,會阻礙閱讀理解流暢度)!只要進行上述的三個策略,讓孩子親近文本,帶出閱讀趣味和動腦思考就可以了。

★ 七年級下學期:拓展期
逐漸提供和課本內容不同的簡易短文,讓學生適應多元文本,開始培養重大議題的思辨力[延伸閱讀:我的課本教學延伸之二──繪本導入議題思辨 ],也因學生已具備較多的字彙量,「猜字意」(context clues)的閱讀策略可以多增加一些,準備進入更長篇、單字量較多的文本。

★ 七升八的暑期輔導或八年級上學期:強化期
利用課本或挑選簡單的基測會考試題,有系統的訓練閱讀策略。包含:預測/預覽、速讀(略讀與掃瞄)、掌握主旨/大意、提問、掌握關鍵字、標示、猜字意、做筆記、分析綜合、圖表組織(心智圖)、推論等。

▲我編輯的暑期輔導課講義,有系統的上閱讀策略,因七年級識字量有限,選取基測簡單的題目來演練。
 

★ 八年級下學期:成熟期
       寒假時,請學生依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選2,000字以上的課外閱讀文本。開學後,上台分享自己的讀本,並鼓勵交換閱讀。如果學生程度較好,建議從七升八暑假搭配老師指導的閱讀策略,開始進行自選讀本閱讀。[註 :社經文化不利學區,或偏鄉地區,可利用學校圖書採購經費或教育優先區經費增購英語圖書。或利用教育部《Cool English 酷英語》學習平台的閱讀專區、或線上閱讀資源(如:Epic,https://www.getepic.com/)。]
    會規定2,000字以上,是因為八年級一課Reading字數約150-200字(108新課綱約200-250字),學校一份八年級段考英語試卷總字數約1,800-2,000字,是學生可以接受的字數量,而且又是學生自選讀本,就不會反彈或覺得辦不到。加上老師平時有帶課外閱讀,學生就能逐步適應自主閱讀。

★ 九年級:升學輔導與多元、深度議題探討並重
      提供會考模擬試題,讓學生熟悉考試方式,並依據教科書內容提供延伸學習,促進深度議題的思考與探討[教學示例:你年紀雖小,一樣可以改變世界! ]。切勿為了升學只顧大量做練習題,荒廢重大議題探討,反而拉退了孩子的思考力。
在七、八年級課外閱讀時,若遇到八、九年級的文法,其實就可以稍微提點一下,讓學生不斷加深印象。到九年級正式學習較難的完成式、被動語態、關係子句時,學生就比較能理解。九年級課文篇幅長,除了要詳細講解新學的文法句型,此時更多是要採取略讀方式進行重點解析,不需逐字翻譯講述。節省的時間可用來進行總複習或重大議題探討,多閱讀較具深度與長度的文章,以面對素養導向的新式題型,銜接高中大量、無範圍的閱讀學習模式。
由於各學區和班級狀況不一,進程也要適度調整。在社經文化不利地區,或待加強學生佔多數的班級,則從單字拼讀與瞬認字(phonics和sight words)能力的培養開始。課本教學捨棄文法細節講述,著重在文本大意理解、掌握關鍵訊息、上下文猜字意等基礎閱讀能力;搭配主題單字學習,累積單字量,輔以課外有趣的文本閱讀,增加語用機會。這些教學策略目的在減輕低成就學生的學習焦慮。筆者曾在任教班或攜手班實施,頗有成效;也曾在許多社經不利或偏鄉地區示範教學或觀課,與這些地區教學成效佳的老師討論之後,共同發現很多英語學習成就低的學生也有優秀的思考力,在推論能力上常表現良好。只是一味反覆練習文法句型讓他們感到挫折,失去學習動力。
      我要強調,文法不是不重要,而是要避免冷僻、過度細節的文法教學;單字教學避免大量補充字義卻沒有情境意義的教學。顧好基礎,再利用簡單的任務活動提升到應用能力[教學示例:離家出走-壯遊世界 ]。在吃緊的教學時數下,勢必要有教學規劃與取捨。我們常說「捨得」――有所取捨,有捨有得。而學校領域教學研究會更要發揮共備與研究分析的功能,重新審思教學配置與學生能力階梯發展,商議段考命題內容與題型,編製適合學生能力程度的試卷。
希望各位老師面對會考素養題型時,能帶領孩子一步步爬上閱讀能力高階,不只為超越考試的「越」讀,更為終身學習而「悅」讀。

本文刊載於翰林共備別冊「週週有素養」110年3月發行。